close

萊頓瓶是一種用以儲存靜電的裝置,最先由Pieter van Musschenbroek(1692年-1761年)在荷蘭的萊頓試用。作為原始形式的電容器,萊頓瓶曾被用來作為電學實驗的供電來源,也是電學研究的重大基礎。萊頓瓶的發明,標誌著對電的本質和特性進行研究的開始。

   電容器又叫儲電器,它是用來儲存電荷的容器,是無線電電子技術中常用的重要元件,萊頓瓶是最早的電容器的一種。它的構造是:在一個像玻璃瓶子的內壁和外壁上都貼一層錫箔,成為電容器的兩個極板,內層學用金屬鏈條與伸到瓶口外的金屬杆相連,金屬杆頂端再裝上一個金屬球。當帶電體跟金屬球接觸時,帶電體上的電荷就會沿著金屬杆和鏈條傳到瓶的內壁,而外部的電荷就能在裏面保存一個相當長的時間。等需要時,只要與金屬接觸一下,就可以把儲存的電荷再放出來。
   萊頓瓶是怎樣發明的呢?這裏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。
   1746年,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慕欣勃羅克在做電學實驗時,無意中把一個帶了電的釘子掉進玻璃瓶裏,他以為要不了多久,鐵釘上所帶的電就會很容易跑掉的,過了一會,他想把釘子取出來,可當他一隻手拿起桌上的瓶子,另一隻手剛碰到釘子時,突然感到有一種電擊式的振動。這到底是鐵釘上的電沒有跑掉呢,還是自己的神經太過敏呢?於是,他又照著剛才的樣子重複了好幾次,而每次的實驗結果都和第一次一樣,於是他非常高興地得到一個結論:把帶電的物體放在玻璃瓶子裏,電就不會跑掉,這樣就可把電儲存起來。
   能把看不見、摸不著的電儲存起來的消息在萊頓城傳出,立刻引起許多科學家的興趣。為了使瓶子儲電的能力更強,大家想了許多辦法,有的在瓶內灌水,有的甚至用軟木塞把瓶口塞緊。但起儲電作遙的、到底是什麼呢?當時誰也搞不清。後來這個消息傳到了佛蘭克林那裏,於是他也動手做起了實驗。經過進一步的研究,有了許多新發現,1749年,他肯定了"起儲電作用的是瓶子本身","全部電荷是由玻璃本身儲存著的。"。
   佛蘭克林正確地指出了萊頓瓶的原理,後來人們發現,只要兩個金屬板中間隔一層絕緣體就可以做成電容器,而並不一定要做成像萊頓瓶那樣的裝置。

250px-Leyden_jar_cutaway.png    

說明

典型的萊頓瓶是一個玻璃容器,內外包覆著導電金屬箔作為極板。瓶口上端接一個球形電極,下端利用導體(通常是金屬鎖鏈)與內側金屬箔連接。萊頓瓶的充電方式是將電極接上靜電產生器等來源,外部金屬箔接地;內部與外部的金屬將會攜帶相等但極性相反的電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vinp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